鸽舍照明对肉鸽生产的影响

鸽舍照明对肉鸽生产的影响

鸽舍照明对肉鸽生产的影响

目录:
1. 光照在家禽养殖中的作用
2. 光照对肉鸽的影响
3. 光照在肉鸽生产中的作用

鸽肉具有低脂肪、高蛋白的特点,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高达23.54%,远高于其他畜禽,是极佳的营养选择。然而,肉鸽的养殖技术和饲养方法与鸡相比相对落后。种鸽遗传性状的不一致性以及品种混杂等问题阻碍了肉鸽产业的发展。此外,鸽子固有的繁殖特性,例如一夫一妻制、自然交配、依赖亲鸽喂养等,导致其繁殖性能较低,对产业发展构成了重大挑战。

光照是影响家禽生产的关键环境因素,因为家禽对光敏感,这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健康和繁殖能力。遗憾的是,目前缺乏针对肉鸽的照明系统研究。在实践中,饲养者往往依赖于饲养其他家禽(例如鸡)的经验,而不是实施针对鸽子的有效人工鸽舍照明策略。这种知识上的差距限制了高效集约化鸽子养殖的潜力。本文旨在探讨光照对鸽子养殖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为有效应用人工鸽舍照明系统来提高养殖效率和支持鸽子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框架。

1. 光照对家禽的作用

家禽生产通常依赖自然光,但当自然光不足时,通常需要人工照明。评估光质量需要考虑三个关键因素:光周期、强度(亮度)和光谱(波长)。在家禽养殖中,一个完整的光照周期为 24 小时,其中光照周期 (L) 表示有光的时间,黑暗周期 (D) 表示无光的时间。不同的光照周期和黑暗周期组合会产生不同的光照周期。光强度或照度是指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可见光量,以勒克斯 (lx) 为单位。人们普遍认为,不同波长的光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知,单一波长的光被称为单色光。可见光包括红光、蓝光和黄光,而不可见光包括紫外线和红外线。

鸟类拥有独特的光信息处理机制,这使得它们比哺乳动物对光环境的变化反应更快。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光感知主要通过两个部分实现:眼睛中的视网膜光感受器和大脑深部受体(视网膜外光感受器,ERPR)。大脑深部受体位于视网膜之外,包括松果体、嗅球和下丘脑。研究发现,下丘脑中的大脑深部光感受器与鸟类的季节性繁殖有关。鸟类视网膜主要包含三种类型的光感受器:单锥细胞、双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随机分布,使鸟类能够探测到各种波长的光。

光线通过视神经影响松果体,导致褪黑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和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GRH) 通过下丘脑-垂体门脉循环到达垂体前叶,促使促性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此外,光照会减少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 (GnIH) 的产生。这些激素随后作用于各种腺体,刺激下游激素的产生,直接影响鸟类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各种家禽照明系统可以提高家禽的繁殖性能。通过增加补充照明,鹅的产蛋高峰期可以提前到来,从而提高总产蛋量。此外,通过人工光照调节,控制光照暴露也使鹅在淡季也能产蛋。延长光照周期可以促进公鸡睾丸间质细胞中睾酮的产生。对产蛋鸭的研究表明,光照时间在16.56至16.93小时之间时,其产蛋性能、卵巢发育和生殖激素分泌均达到最佳。此外,红光已被证明比白光或绿光更能有效地刺激生殖轴,从而延长鸡的产蛋高峰期并增加产蛋量。因此,实施精心规划的 家禽照明策略对于维持健康的家禽养殖至关重要。

2.光照对肉鸽的影响

2.1 光照时间对肉鸽的影响

鸽子是长日照动物,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难以满足光照需求。光照时长的变化会影响种鸽的成熟年龄。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肉鸽早熟,而光照不足则会推迟其产蛋年龄。15小时光照+9小时黑暗(15L:9D)的长光照周期可以显著提高种鸽的产蛋性能,这与丁家桐的研究结果一致,即适当增加光照周期可以提高鸽子的产蛋量。比较了16L:8D、12L:12D和8L:16D三个不同光照周期,发现16L:8D组的产蛋量最高,且雌鸽血清中LH、FSH和E2水平也较高。这进一步证实了适度延长光照周期(16L:8D)可以增强生殖激素的分泌,促进卵泡发育,间接改善家禽的卵巢功能。

1994年,Berger等人研究了肉鸽在连续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昼夜节律变化,发现光照周期显著影响肉鸽的体重。与其他哺乳动物类似,肉鸽在12L:12D光照周期下也具有昼夜节律系统,该系统由光照周期与肉鸽体内食物信号时钟的同步调节。

褪黑激素被认为对调节鸟类的昼夜节律至关重要。在光暗循环中,松果体细胞的褪黑激素分泌在黑暗中增加,在光照下减少。虽然肉鸽的活动、进食和褪黑激素水平会随着光暗循环而呈现出规律的日常模式,但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可能会扰乱这些节律。研究表明,光会影响鸽子视网膜生物钟基因 CRY2 的表达,这表明 CRY2a/b 可能通过生物钟蛋白在视网膜中发挥作用。此外,光诱导的昼夜节律可能会影响鸽子的能量平衡,而光周期效应可能与其更高的能量消耗有关。体温模式分析表明,鸽子的昼夜节律系统可以适应各种光周期变化,这表明在较短的光周期内能量平衡的增强可能是由于营养和代谢信号反馈不足造成的。

对于家禽,尤其是种禽,育成期性器官的发育对其未来的繁殖成功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肉鸽育成期鸽舍照明系统的研究尚不足,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机会。

2.2 光照颜色对肉鸽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波长光会抑制家禽的生长,而短波长光则促进其生长。不同波长的光到达下丘脑的效率不同,对于肉鸽来说,长波长光的穿透效率是短波长光的100到1000倍。一项关于单色光对乳鸽早期增重影响的研究显示,暴露于红光的鸽子在14和21日龄时体重显著增加,但这种影响在28天后减弱。与白光相比,绿光也能增加21日龄鸽的体重,但其对25天后增重的影响不显著。蓝光对2日龄、4日龄和1周龄鸽的体重增加有积极影响,但对2周龄和3周龄鸽的影响不显著。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单色光对肉鸽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此外,关于单色光作为种鸽辅助照明效果的研究发现,红光显著提高了产蛋率和受精率,同时降低了破蛋率。相比之下,绿光、蓝光和白光处理的效果并不显著。对在不同单色光下饲养的肉鸽卵巢进行了深度测序,揭示了多个在调节繁殖性能和缩短产蛋间隔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的miRNA。其潜在机制可能涉及长波光(红光)穿透颅骨,刺激ERPRs并激活性腺轴,从而提高产蛋量、提前产蛋年龄、提高雄性家禽的精子质量和血浆睾酮水平。相反,短波光(绿黄光)可能激活视网膜并刺激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GnIH)的分泌,导致生殖抑制,但可能加速家禽的生长。利用不同波长的光来瞄准特定的光感受器部位可以作为提高家禽繁殖能力的有效环境策略。

2.3 光照强度对肉鸽的影响

适宜的光照强度有利于家禽的正常生产活动,这一点已被广泛接受。光照强度不足会导致家禽脂肪快速积累,饲料消耗减少;光照强度过高则会引起家禽烦躁不安,加剧啄羽、神经衰弱等问题。在乳鸽饲养管理中,10 lx的光照强度对幼鸽较为理想,5-10 lx的光照强度对蛋鸽生长发育最为有利。然而,也有研究表明,在1-10 lx、10-20 lx和20 lx以上三个光照强度范围内,乳鸽的初始体重差异并不显著。然而,不同光照条件下乳鸽增重过程中的生长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弱光系统对14日龄和21日龄乳鸽的增重影响显著,其中1-10 lx蓝光光照条件下的影响最为显著。

在秋冬季节提供适当的补充照明可以提高美国王鸽的产蛋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其中4小时20.5勒克斯光照效果最佳。对于产蛋鸽来说,合适的光照强度可以刺激性成熟并提高产蛋量,而过低或过高的光照水平则会对其繁殖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肉鸽产蛋期的最佳光照强度。

2.4 光照对鸽蛋人工孵化的影响

在商业化生产中,大型养殖场通常会选择人工孵化部分亲鸽,而非自然孵化,以缩短产蛋间隔,提高产蛋量。然而,人工孵化鸽蛋的成功率仍然较低,尚未达到最佳孵化效果。种蛋质量、孵化温度和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孵化率,但光照也可能对孵化环境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研究团队此前发现,在鹅蛋孵化早期使用绿光可以促进胚胎发育,缩短孵化时间,提高孵化成功率。虽然目前已有关于人工鸽蛋孵化温度、湿度和通风状况的数据,但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证明哪种鸽舍照明系统可以提高孵化率。我们目前的一个研究项目是测试人工孵化鸽蛋过程中各种光色,以评估其对孵化率和雏鸽出生体重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光更能有效提高鸽蛋的孵化率并促进其提早孵化(结果尚未发表)。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之前的研究认为绿光有利于其他家禽物种的孵化和胚胎发育。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鸽蛋的颜色和厚度与其他家禽蛋的差异很大,导致光穿透力存在显著差异。

3. 光照在肉鸽生产中的作用

肉鸽养殖中光照应用现状综述表明,目前人工照明在肉鸽养殖全过程中的应用尚不完善,也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鸽舍照明方案标准。一般而言,在产蛋期提供16小时光照,并维持15-25 lx的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产蛋性能,添加红光也有助于提高产蛋率。然而,由于鸽子性情晚熟,幼鸽出壳后需要亲代照料,因此分别管理亲代和幼鸽的光照存在一定难度,也使得分阶段光照变得复杂。在亲代哺育幼鸽期间,确定最佳的单色光、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长至关重要,既能促进幼鸽增重,又能满足种鸽产蛋时的光照需求,这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对于亲鸽繁殖期和鸽蛋孵化期光照应用的研究也比较缺乏。

制定系统合理的鸽舍光照方案,整合不同阶段的光照策略,通过同步人工照明优化亲鸽和幼鸽的繁殖率,对于实际生产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光照时间、波长和强度对肉鸽不同阶段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构建适宜肉鸽的光照系统,建立标准化的光照规程,为我国肉鸽高效集约化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最终提高肉鸽养殖的经济效益。